当“躺平”“摆烂”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,有人却用七年血泪史把自己活成了一部行走的“人间清醒指南”——这就是《我的坟场报告》给人的第一印象。作者有点癫儿像个手持手术刀的灵魂解剖师,把创业路上踩过的坑、遇过的鬼、咽下的泪,统统摊在阳光下暴晒,晒出一股子“荒野求生”的狠劲儿。
前两章直接把读者扔进“人间真实”现场:手机屏幕一亮,老大哥猝然离世的消息像一记重拳,砸得人喘不过气;创业初期被“朋友”当冤大头坑,在夜场挂靠混日子,活成自己最讨厌的“白脸奸臣”——这哪是写小说?分明是拿着镜子照我们每个人的脸,逼我们直视那些“社畜”日常里不敢细想的狼狈与妥协。
但最绝的是,作者不搞“卖惨”那一套。老大哥离世后的悔恨、被骗子坑后的愤怒、还钱朋友出现时的复杂心情……这些情绪像被放进高压锅,炖得浓稠却不清汤寡水。他写“鲜血换来的三条法则”,哪条不是当代年轻人的“生存避坑指南”?尤其是“警惕‘第二次’的陷阱”,简直像在给“老好人”们敲警钟——别以为帮人一次就能换来真心,有时候,那只是对方给你下的“连环套”开场白。
更妙的是,作者把“多重人格”玩成了黑色幽默。他说自己“能操控所有的人格,利用每一个人格成就自己”,这哪是写小说?分明是在调侃那些在职场、情场、社交场里“切换面具”的我们。李白说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作者却用七年的跌跌撞撞告诉我们:有用没用,得先活过那些“灵魂震颤”的时刻。
读着读着,突然想起最近刷屏的“35岁危机”“职场PUA”“内卷”——这些热点在书里都能找到影子。但作者不贩卖焦虑,他像个坐在坟场边的哲学家,一边抽烟一边说:“看,这就是我烧过的荒野,现在平静了。”可你忍不住想:这平静下面,是不是还埋着没爆的雷?后续他会怎么“向星空学习,向生活学习”?那个“卖房子抵押帮他”的女人,到底是救赎还是另一个陷阱?
合上书,突然觉得“坟场”这个词用得太妙——它不是终点,是起点;不是死亡,是重生。就像作者说的:“爱这个世界,爱它赋予你的伤痛。”可我还是想追问:当伤痛变成勋章,当荒野长出新草,下一个六年,他又会把自己活成什么样子?
(你猜,他会不会在书里埋了条“复仇线”?或者,那个“手心写字”的女人,其实藏着更大的秘密?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