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原生家庭”成为网络热议的“人生底色”,KXYM的《刀刃上的独白》直接甩出一记血淋淋的耳光——这哪是小说?分明是拿人性当解剖刀,把“童年创伤”剖得鲜血淋漓的犯罪实录!前两章的杨星,像极了被社会按在地上摩擦的“社畜怨灵”:母亲的手是柴火与耳光织成的鞭子,邻居的唾沫是往伤口撒的盐,连村里的狗都敢追着他咬——这哪是农村?简直是“弱肉强食”的原始丛林!
可当杨星攥着带血的刀翻进陈大姐家窗户时,这场“复仇”早已变了味。他杀的不是“欺负过他的人”,而是所有“过得比他好”的符号:摇篮曲里的母爱、孩子粉嫩的脸蛋、老太婆惊恐的眼神……这些曾让他嫉妒到发狂的“幸福碎片”,此刻全成了他泄愤的靶子。就像网友说的“我过得不好,你们也别想好过”,杨星的刀,砍的是命运的不公,更是自己扭曲的灵魂。
更绝的是作者对“暴力美学”的刻画——杨星挖眼珠时的“滑腻感”、掐孩子脖子时的“颈动脉跳动”、血晕开成“黑红色的花”……这些细节比恐怖片还瘆人,却让人忍不住边捂眼睛边往下看。而警察追凶的线索链——灰布褂子、帆布包、缺失的食指——像极了悬疑剧里的“草蛇灰线”,让读者忍不住跟着推理:“下一个受害者会是谁?”
但杨星的“复仇”真的能抚平童年的伤吗?当他蹲在审讯室里,嘶吼着“凭什么他们能住砖房?凭什么我的孩子没新书包?”时,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“大快人心”的反派,而是一个被仇恨吞噬的可怜人。他的刀,最终砍向的,是自己早已千疮百孔的心。
小说戛然而止在杨星被捕的瞬间,可留给读者的疑问却像刀尖上的血珠,滚烫又尖锐:当法律制裁了杨星,谁能制裁那些曾把他推向深渊的“看客”?如果杨星童年能得到一句温暖的话、一个公正的对待,这场血案是否就能避免?而现实中,又有多少“杨星”正躲在角落里,攥着刀柄,盯着那些“过得比他好”的人?
《刀刃上的独白》像一面血镜,照出人性最暗的角落,也照出社会最痛的伤疤。它不给你“爽文”的快感,却让你忍不住思考:当“童年创伤”变成“杀人动机”,我们究竟该怪谁?而你,又是否也曾是某个“杨星”眼中的“过得太好”的人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