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质小说
精彩书评

《人间烟火悠长》:细品时代洪流中的温情与坚守

在当下这个快餐文化盛行,爱情故事动辄“霸道总裁爱上我”“穿越时空来爱你”的时代,《人间烟火悠长》宛如一股清流,带着旧时代的质朴与温情,缓缓淌进读者的心田。这部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奇幻情节,没有惊天动地的海誓山盟,却凭借着细腻真实的笔触,将那个特殊年代里,陈建国与张玉兰之间含蓄而又深沉的情感,刻画得入木三分,让人在阅读中不禁沉浸其中,感慨万千。
故事开篇,1968年的风雪夜,陈建国转业归来,被分配到铁路局机务段,住进了筒子楼。在李大姐的热心介绍下,他与张玉兰有了初次相遇。那时的陈建国,是个沉默寡言、质朴憨厚的退伍军人,粗糙的手掌和黝黑的脸膛,透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;而张玉兰,则是城里姑娘,高中生,虽历经下乡返城的波折,却依旧保持着那份书卷气与沉静。两人的初次见面,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,却在简单的互动中,悄然埋下了情感的种子。
书中对于场景的描写,堪称一绝。1970年春的筒子楼,“被煤烟味和湿土气裹挟着”,向阳墙根下化雪成泥,背阴处还残留着冰坨子,窗户蒙尘,视野狭窄。这逼仄、杂乱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,生动地展现了那个年代普通人的居住条件,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,亲身感受着生活的烟火气。而陈建国与张玉兰之间的情感交流,也在这看似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中,逐渐升温。
陈建国跑长途支援新线建设,一走就是大半个月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他省下自己的全国通用粮票,寄给张玉兰,只为让她能多吃一口。这小小的粮票,承载着他深沉的爱意与牵挂,是他在艰苦环境中,能为心爱之人做的最实在的事。而张玉兰,在收到信和粮票后,内心满是感动与心疼。她深知跑车的辛苦,担心陈建国在外吃不饱,于是回信时,字里行间满是关切,叮嘱他按时吃饭,保重身体,还抄录了一首罗伯特·弗罗斯特的《未选择的路》,并在诗下写下“路纵崎岖,同行便好”,表达了自己与他携手共度人生的决心。
然而,这段感情并非一帆风顺。张玉兰的父亲,旧社会过来的教书先生,对陈建国并不满意。在他眼中,女儿读过书,心中有诗词歌赋、星辰大海,而陈建国,一个农村出来的兵,如今是铁路工人,除了扳道岔、修机车、跑车吃饭,似乎与女儿的精神世界隔着一条鸿沟。他担心女儿将来心里苦,委屈了自己的一生。这一情节的设定,为故事增添了冲突与张力,也让读者不禁为陈建国与张玉兰的感情捏一把汗。
但爱情的力量往往是强大的。张玉兰没有被父亲的反对所动摇,她坚定地选择了陈建国,选择了与他在艰难的日子里相互扶持,共同前行。她看到了陈建国身上那些闪光点,看到了他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守的责任与担当,看到了他对自己的真心与关爱。这份坚定,让人动容,也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纯粹的模样——不在乎物质条件,不在乎身份地位,只在乎彼此的心意与陪伴。
从书中的种种细节,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俐子花开的用心与细腻。她用平实的语言,将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场景、人物情感,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,让我们在感受爱情美好的同时,也能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。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,却凭借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绘,让每一个场景、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起来,仿佛触手可及。
读完《人间烟火悠长》,我们不禁会想,在未来的日子里,陈建国与张玉兰的婚姻生活将会如何?他们能否跨越精神上的鸿沟,真正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?面对生活中更多的困难与挑战,他们又将如何携手共度?这些问题,如同一个个悬念,吸引着读者继续深入探究,也让我们对这部作品充满了更多的期待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《人间烟火悠长》就像一首悠扬的老歌,缓缓诉说着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,让我们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宁静与温暖。它让我们明白,真正的爱情,无关乎物质的丰裕与贫乏,无关乎身份的高贵与卑微,只要两颗心相互靠近,相互理解,相互扶持,就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,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。那么,你是否也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呢?对于陈建国与张玉兰的未来,你又有怎样的期待呢?

直达链接
分享到

相关推荐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