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小镇做题家”遇上官场修罗场,这届年轻人还能卷出新高度吗?青屿甜野的《仕途青云志》用李清这个“十八线县城状元郎”的逆袭史,给我们交出了一份堪比“职场爽文”的答卷——但别急着划走,这可不是无脑开挂的玛丽苏剧,而是一出充满现实棱角的官场浮世绘。
李清的人生开局堪称“地狱模式”:骑着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,揣着燕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冲进漏雨的土坯房。当全村人挤爆小院塞红包的场景,像极了如今“全村供一个大学生”的现实缩影。但作者偏不按套路出牌——这位北大高材生放着中央部委不去,非要回阜县当“泥腿子”,这操作比现在“985毕业生回乡养猪”更让人跌破眼镜。
官场生态的刻画堪称“人间真实”:老科员赵明那句“小庙容不下大佛”的阴阳怪气,像极了职场里“前辈”对空降兵的暗戳戳排挤;周县长办公室里“数据扎实”“思路清晰”的夸赞,又让人想起领导对着PPT点头的经典画面。最绝的是李清被威胁那场戏——深夜小路上的黑影、粗哑的警告声,这哪是90年代的官场?分明是当代“基层治理难题”的魔幻现实主义投射。
但真正让这本书“破圈”的,是它撕开了“官场文”的刻板印象。李清搞蔬菜大棚不是拍脑袋决策,而是带着农科院专家数据跑遍14个村;对抗旱灾不靠“主角光环”,而是用“以工代赈+专项贷款”的组合拳。这种“既有理想主义光芒,又有现实主义棱角”的设定,比某些“开会全靠吼,决策全靠赌”的官场小说高明不止一个段位。
当26岁的李清成为全县最年轻乡长时,我们不禁要问:这个选择“最难赛道”的年轻人,接下来会遇到怎样的挑战?是继续在绿色农业、手工艺产业、生态旅游上开疆拓土,还是会被官场“潜规则”磨平棱角?更关键的是——当“基层治理现代化”成为时代命题,李清的“阜县模式”能否复制到更多县域?
合上书页,突然想起最近热议的“90后县长”新闻。或许《仕途青云志》最锋利的地方,就在于它用文学的笔触戳破了那个永恒的疑问:在理想与现实之间,我们究竟该选择“躺平”还是“硬刚”?李清用二十年的仕途给出了答案——但你的答案,会写在哪片土地上?
